题目:【海尔】离倒闭只有一天?

中国电器巨擘海尔集团成立36年,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将海尔从一家资不抵债、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打造成了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。而和海尔同一时期的企业,大部分已经在各类危机的打击下,慢慢消失。

张瑞敏是用什么智慧,化解了海尔这么多年当中遭遇的各种危机?他说:“不是因为我们有多厉害,而是我特别有危机意识,常常跟员工说:“海尔离倒闭只有一天”,以这样的警觉性,提高员工的忧患意识。

这些年来,海尔摆脱了一些危机,才得以生存下来。



危机1:

1985年,有个客户买了一台海尔冰箱,结果发现冰箱门上有两道划痕,便向他们投诉。张氏就到仓库突击检查,发现400多台冰箱里,有76台有各种各样的小缺陷。他立即宣布要把这76台冰箱砸烂。那时候的海尔还只是个小企业,砸掉这么多冰箱会损失很大,但从长远来看,如果不砸,客户就会对他们的产品失去信心。

这一砸唤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,更砸醒了职工们在冰箱畅销时的危机意识。正是这种意识,在四年后,当许多冰箱厂被卷入价格战不能自拔时,海尔却凭借卓越的质量敢于逆势中涨价,不仅置身于价格战之外,并且通过涨价,给海尔品质做了最好的宣传。


危机2:

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时,海尔设在印尼和马来西亚的分公司也出现了不景气情况,经过市场调查分析发现,东南亚消费者多半都是持币待购,并不是因为市场饱和了,消费者不需要电器了。同时媒体的广告价格也大幅度下调,价钱还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三分之一。

海尔抓住这个时机,在黄金段位投入大量广告,完成品牌认知阶段,深深根植于东南亚市场。金融危机过后,家电市场的需求量开始直线上升,前期的广告铺垫开始产生效果,人们在购买时习惯性地想到了海尔。


危机3:

2008年,张瑞敏有前瞻性的想法,他意识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对企业的运营模式必将产生根本性冲击。而同时,他也发现海尔已经产生了大企业病,即自以为强大就有点自大,而不理会市场的趋势,只照着一贯的方式去做。

同年8月,他带领海尔开始探索“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”这一新的商业模式,既要没有库存,还要第一时间满足用户需求。就在没了库存后的2个月,金融危机爆发,当大部分企业深陷危机的时候,海尔的销售额和利润额逆势增长。


张瑞敏引用什么智慧来化解危机?


智慧一:坚持行事谨慎

张瑞敏以“如履薄冰,战战兢兢”形容他经营企业的心态。在他看来,绝不允许海尔置身于险地,小的危机只要一露头,就彻底铲除。很多人是在逆境中关注危机,而他在顺境中也过得战战兢兢。要知道很多人只关注危机中的机会,但是,大部分人却忽略了机会中的危险。

“我们的公司离破产永远只差18个月”,这是比尔盖茨告诫微软员工的话。张瑞敏的危机意识要比盖茨更进一步,他告诫员工,“海尔离倒闭只有一天”。


智慧二:坚持品质第一


 “以人为本”这四个字深深地植根于他的灵魂深处,海尔的产品不能让消费者有任何的不满意。如果有,则必须马上清除掉。

这一点贯穿了张瑞敏和海尔30多年的成长历程。一个企业要知道产品的情况,不是听各个部门的汇报,而是要密切监测消费者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反馈。


智慧三:坚持天天学习

张瑞敏几乎天天在学习,他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,同样善于实践。他从不放弃学习提升自己的机会,他跟很多记者是好朋友,在被采访的时候,他也在向记者学习。记者的视角广阔、敏感,经常能捕捉到市场第一时间的变化。

海尔之所以保持持续发展,一个重要原因是张瑞敏学习提升的速度比海尔的发展更快。企业家只有不断地学习,才有可能利用自己掌握的新知识作出前瞻性的判断。


智慧四:从别人的失败中学习

百年的柯达竟然申请了破产保护,这对张瑞敏是一个触动,更让他警醒,海尔要做时代型企业,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。他曾经与柯达高层对话过,察觉柯达太放不下它在传统胶卷行业的霸主地位,以至彻底失去了在数码产品中二次崛起的机会。

张瑞敏说,多看看别人的失败,从中总结出教训,才能减少自己的失败,这是避免危机的不二法则。